“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是怎麼理解“在明明德”的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又怎麼去明他人之德呢?
大年初一我去大伯家拜年,一進大伯家看到堂哥、堂姐也都一早趕來給大伯拜年來了。
正當大家熱熱鬧鬧的煮好餃子要開餐的時候,堂姐的兒子小翔手裡拎著一個蛋糕盒子滿頭大汗的趕來了。只聽堂姐驚訝的問道:“你怎麼來了?你們領導不是讓春節期間加班嗎?”小翔所在的單位屬於服務行業,節假日正是他們最忙的時候。
小翔一邊擦著頭上的汗,一邊回答道:“今天是2月5號您的生日,又恰好是大年初一,我跟領導請了半天假,一來給外公和大家拜年,二來正好給您過生日。”
“太好了,謝謝兒子!你這買的是什麼蛋糕呀?”堂姐滿面笑容的問道。
“我買了冰淇淋蛋糕,這款蛋糕非常好吃。”小翔得意的說。
“什麼?冰淇淋蛋糕?這大冷天的,你們年輕人愛吃冰淇淋蛋糕,可是你外公歲數大了,吃不了這麼涼的東西呀。”堂姐擔心的說。
“我外孫大老遠買來的,這是孩子的一份孝心。我那份給我留著,誰都不許動啊,外公能吃。來來來,上外公這兒,挨著外公坐。”
“外公,我媽說的對,我是有點考慮不周,覺得這款蛋糕比較好吃就買回來了,這次確實沒買好,下次我一定會注意的。”小翔不好意思的說。
“好了小翔,沒事的,你能想著你外公、想著你媽、想著我們大家,你的這份孝心我們全家都看到了,等下次再買蛋糕你就有經驗了。”堂哥笑眯眯的安慰著小翔。
聽了大伯和堂哥的一席話,我不禁想起大伯之前曾多次提到,“凡事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多看別人行為背後的善意,而不要眼睛總盯著別人的問題不放。”中文系畢業的堂哥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為此,我們幾個弟弟妹妹們沒少笑話他老學究、老古板,因為這句出自《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的《大學》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了,似乎離我們當今的日常生活是那麼遙遠。可是此刻,這句話卻一下子躍入我的腦海,尤其是“在明明德”這四個字,讓我對它們產生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什麼是“明”?明有說明的意思,也有光明的意思。“在明明德”可以理解為,在當下用語言去說明去表達一個人正大光明的德行。也就是說,我們要懷著善心、懷著感恩之心去尋找、去體會、去言說別人的善意和善行,要去“明”他人正大光明之處。就拿小翔買冰淇淋生日蛋糕這件事來說,大伯和堂哥他們看到的是小翔的一片孝心,而不是去批評小翔的考慮不周。他們這麼做,實際上不就是在明小翔的德行嗎。
看著其樂融融的一家人,我深切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能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能看到他人行為背後的善意是多麼的重要。如果我們能夠不斷的從點點滴滴當中去明他人之德,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和體諒他人,人際關係也會更加和諧,同時還能夠見賢思齊,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使自身得到完善和提升。在此我把春節裡發生的這個小故事分享給大家,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雙明德的慧眼,都能擁有明他人之德的能力,都能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