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是怎么理解“在明明德”的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怎么去明他人之德呢?
大年初一我去大伯家拜年,一进大伯家看到堂哥、堂姐也都一早赶来给大伯拜年来了。
正当大家热热闹闹的煮好饺子要开餐的时候,堂姐的儿子小翔手里拎着一个蛋糕盒子满头大汗的赶来了。只听堂姐惊讶的问道:“你怎么来了?你们领导不是让春节期间加班吗?”小翔所在的单位属于服务行业,节假日正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小翔一边擦着头上的汗,一边回答道:“今天是2月5号您的生日,又恰好是大年初一,我跟领导请了半天假,一来给外公和大家拜年,二来正好给您过生日。”
“太好了,谢谢儿子!你这买的是什么蛋糕呀?”堂姐满面笑容的问道。
“我买了冰淇淋蛋糕,这款蛋糕非常好吃。”小翔得意的说。
“什么?冰淇淋蛋糕?这大冷天的,你们年轻人爱吃冰淇淋蛋糕,可是你外公岁数大了,吃不了这么凉的东西呀。”堂姐担心的说。
“我外孙大老远买来的,这是孩子的一份孝心。我那份给我留着,谁都不许动啊,外公能吃。来来来,上外公这儿,挨着外公坐。”
“外公,我妈说的对,我是有点考虑不周,觉得这款蛋糕比较好吃就买回来了,这次确实没买好,下次我一定会注意的。”小翔不好意思的说。
“好了小翔,没事的,你能想着你外公、想着你妈、想着我们大家,你的这份孝心我们全家都看到了,等下次再买蛋糕你就有经验了。”堂哥笑眯眯的安慰着小翔。
听了大伯和堂哥的一席话,我不禁想起大伯之前曾多次提到,“凡事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多看别人行为背后的善意,而不要眼睛总盯着别人的问题不放。”中文系毕业的堂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此,我们几个弟弟妹妹们没少笑话他老学究、老古板,因为这句出自《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的《大学》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似乎离我们当今的日常生活是那么遥远。可是此刻,这句话却一下子跃入我的脑海,尤其是“在明明德”这四个字,让我对它们产生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什么是“明”?明有说明的意思,也有光明的意思。“在明明德”可以理解为,在当下用语言去说明去表达一个人正大光明的德行。也就是说,我们要怀着善心、怀着感恩之心去寻找、去体会、去言说别人的善意和善行,要去“明”他人正大光明之处。就拿小翔买冰淇淋生日蛋糕这件事来说,大伯和堂哥他们看到的是小翔的一片孝心,而不是去批评小翔的考虑不周。他们这么做,实际上不就是在明小翔的德行吗。
看着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我深切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能看到他人行为背后的善意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我们能够不断的从点点滴滴当中去明他人之德,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和体谅他人,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和谐,同时还能够见贤思齐,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使自身得到完善和提升。在此我把春节里发生的这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双明德的慧眼,都能拥有明他人之德的能力,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