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三生湯”嗎?

“媽,今天中午我們吃什麼呀?”我一進門就迫不及待地問。

“我準備了擂茶。”媽媽說。

“太好了,好久沒吃擂茶啦。”我歡呼起來。

擂茶是客家人的美食,又叫“三生湯”。在我們老家每家每天都要做擂茶吃,每當向他人表示友好時就會說:“走,到我家吃茶去”。

擂茶的歷史可謂悠久,源于中原,盛于長江中下游;始於漢代,至今在華南六省的部分地區仍保留著擂茶的風俗。可以說是至今保留的最古老的飲茶方式,也被稱為中國茶文化中的“活化石”。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製作擂茶時,先在一個陶制的擂鉢中放入一把葉,用一根長2~4尺的擂茶棍,頻頻舂搗、旋轉研磨。擂茶棍一般用可食用的油茶木、樟木或楠木製成,有一握粗細。擂茶時,先將鉢中的茶葉磨碎,然後邊擂邊往擂缽中加入芝麻、熟花生、少許水和鹽。待鉢中的原料被研磨成細膩的糊狀後,沖入剛燒開的水攪勻;或把擂好的茶倒入鍋中的熱水裏煮開,攪拌均勻,擂茶就做好了。

喝的時候是連渣一起喝的,但絲毫沒有茶葉的苦澀之味。還可以在茶碗中撒上香脆的炒米子、花生和一些切碎的金不換、香菜或紫蘇葉。擂茶既可解渴,又可充饑。在炎熱潮濕的南方,勞動工作之余喝一碗擂茶,有提神醒腦、去熱解暑、驅寒健脾、疏肝理氣、補肺益中的功效。家鄉的人們每天將擂茶當作休息時補充能量的茶點,炒米子有兩種,一種是由熟粘米炒制而成的,另一種是由糯米炒制而成的。米子不僅香脆可口,可以充饑,還有燥濕化生的作用。客家人也常在午飯時吃擂茶,這時一般都有相應的配菜。

“飯我已經做好了,水也燒了,你去看看。”媽媽說。

我應聲去了廚房,爐火上的水已經開了,我將水倒入媽媽擂好的茶中,撒上切好的金不換細絲,攪勻,頓時滿室生香。金不換原名羅勒,又叫香蘭、九層塔,媽媽不喜歡種花,卻在陽臺的花盆中種了幾棵金不換。金不換不僅是出色的香料,而且還有清熱解毒,健胃,散瘀的功效。我又做了蘿蔔乾炒肉絲、香菇絲炒蝦仁、清炒甘藍菜和炒黃豆四樣菜,擺好菜和早已準備好的炒花生和炒米子,我就和媽媽坐下來吃飯了。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我一邊喝著這“三生湯”,一邊問媽媽:“是誰發明的擂茶呀,真是太好喝了,這營養價值簡直沒得說。其中的花生人稱“長生果”;芝麻也是長生之寶;茶葉更是好東西,中國人用了幾千年啦。難怪姥姥98歲才走,她老人家走前連一根白髮都沒有,這是擂茶的功勞吧。看看我才多大呀,都有不少白髮了。”

媽媽說:“可不是嘛,你姥姥90多歲時還下地幹活呢,而且村裏的老人大多都很長壽。至於誰發明的擂茶就不知道了,但流傳最廣的是劉備、諸葛亮進軍湘中,遭遇瘟疫,有一老婦制擂茶祛疾的故事。還有南宋的《夢粱錄•茶肆》中說‘杭州人一天吃三十丈木頭’,是指南宋時杭州人口眾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擂茶棍,說明當時擂茶之風盛行。”

“好在您和爸爸一直保持著喝擂茶的傳統,否則像我這樣生於都市、長於都市的人,恐怕見也見不到擂茶。在都市中連擂茶用的工具擂鉢和擂茶棍都沒有賣的,我記得家裡的擂茶工具還是姑姑從老家帶來的。”我對媽媽說。

“是呀。現在就算在客家人聚集的地方,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好多人也圖省事了,把茶葉、芝麻和花生往攪拌機裡一放,一按開關,一分鐘就把這些原料攪好了。可是這樣做出來的擂茶味道就差遠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而且沖出來的茶不會起漿。還是你爸擂的好,以前每次擂茶你爸都搶著幹。現在我擂的茶起漿都不如你爸做的好。”媽媽說。

聽媽媽提起爸爸,我眼前浮現出爸爸擂茶的情景,他總是面帶微笑轉動著擂茶棍,動作熟練而有力,或快或慢。我似乎聽到了“隆隆”的擂茶聲,聲音隨著爸爸的動作變換著旋律,時而象鼓點,時而象萬馬奔騰。爸爸擂的茶,茶湯面上都會浮著一層厚厚的乳酪狀的茶漿,喝起來細滑爽口,軟糯香醇。爸爸走了三年多了,再也嘗不到他的手藝了。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唉!”我嘆息了一聲,說:“用攪拌機攪?還挺現代化的嘛,雖然味道差了點,但是省事。”

“還自己擂吧,你那不是也有工具嘛。別看現在科技很發達,什麼機器都有,但是用機器代替人工丟掉的東西可不止是一點點。知道擂茶為什麼叫‘三生湯’嗎?”媽媽問。

“不知道啊,為什麼呀?”我好奇道。

“有人說是因為原料的緣故;有人說是因為擂茶解救了劉備軍隊中的瘟疫,張飛說了句:‘真是三生有幸呀’,從此人們把擂茶叫成‘三生湯’。但這些都無從考證,沒有定論。我認為是因為擂茶在製作過程中,有鉢、棍、火上用鍋燒開的水參與,是五行俱全的。五行相生,這是上應天道,這些因素少一樣都是巨大的損失;擂茶的主要原料是茶葉、花生和芝麻,這是地上生長的使人強身健體的東西,下應地道;還有擂茶過程中人的付出,你爸為什麼擂的茶好喝?一來他真心喜歡擂茶,二來擂茶過程中的舂、搗、碾、磨,輕、重、快、慢,適時地加入水和鹽,這都是有講究的,需要用心的,這是人道,如此‘三生湯’。所有這些都是使擂茶香醇養人的因素。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可不能圖省事把工序改了,把傳統給破壞了。那是把“生”的環節給破壞了,還是‘三生湯’嗎?”媽媽認真地說。

“您說的對,這可是傳了兩千多年的傳統呀。”我說。“您放心,我一定不會偷懶的,為了偷點懶,把老祖宗傳的養生法給丟了可不划算,我還想長命百歲呢。”

“那你就多喝點吧。尤其現在疫情還沒有過去,三生湯最初可是因治療劉備軍中瘟疫而出名的,最防疫可是有用的哦。”媽媽笑著說。

這頓飯我吃得可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