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三生汤”吗?

“妈,今天中午我们吃什么呀?”我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问。

“我准备了擂茶。”妈妈说。

“太好了,好久没吃擂茶啦。”我欢呼起来。

擂茶是客家人的美食,又叫“三生汤”。在我们老家每家每天都要做擂茶吃,每当向他人表示友好时就会说:“走,到我家吃茶去”。

擂茶的历史可谓悠久,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始于汉代,至今在华南六省的部分地区仍保留着擂茶的风俗。可以说是至今保留的最古老的饮茶方式,也被称为中国茶文化中的“活化石”。

图片来源:网络媒体

制作擂茶时,先在一个陶制的擂钵中放入一把茶叶,用一根长2~4尺的擂茶棍,频频舂捣、旋转研磨。擂茶棍一般用可食用的油茶木、樟木或楠木制成,有一握粗细。擂茶时,先将钵中的茶叶磨碎,然后边擂边往擂钵中加入芝麻、熟花生、少许水和盐。待钵中的原料被研磨成细腻的糊状后,冲入刚烧开的水搅匀;或把擂好的茶倒入锅中的热水里煮开,搅拌均匀,擂茶就做好了。

喝的时候是连渣一起喝的,但丝毫没有茶叶的苦涩之味。还可以在茶碗中撒上香脆的炒米子、花生和一些切碎的金不换、香菜或紫苏叶。擂茶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在炎热潮湿的南方,劳动工作之余喝一碗擂茶,有提神醒脑、去热解暑、驱寒健脾、疏肝理气、补肺益中的功效。家乡的人们每天将擂茶当作休息时补充能量的茶点,炒米子有两种,一种是由熟粘米炒制而成的,另一种是由糯米炒制而成的。米子不仅香脆可口,可以充饥,还有燥湿化生的作用。客家人也常在午饭时吃擂茶,这时一般都有相应的配菜。

“饭我已经做好了,水也烧了,你去看看。”妈妈说。

我应声去了厨房,炉火上的水已经开了,我将水倒入妈妈擂好的茶中,撒上切好的金不换细丝,搅匀,顿时满室生香。金不换原名罗勒,又叫香兰、九层塔,妈妈不喜欢种花,却在阳台的花盆中种了几棵金不换。金不换不仅是出色的香料,而且还有清热解毒,健胃,散瘀的功效。我又做了萝卜干炒肉丝、香菇丝炒虾仁、清炒甘蓝菜和炒黄豆四样菜,摆好菜和早已准备好的炒花生和炒米子,我就和妈妈坐下来吃饭了。

图片来源:网络媒体

我一边喝着这“三生汤”,一边问妈妈:“是谁发明的擂茶呀,真是太好喝了,这营养价值简直没得说。其中的花生人称“长生果”;芝麻也是长生之宝;茶叶更是好东西,中国人用了几千年啦。难怪姥姥98岁才走,她老人家走前连一根白发都没有,这是擂茶的功劳吧。看看我才多大呀,都有不少白发了。”

妈妈说:“可不是嘛,你姥姥90多岁时还下地干活呢,而且村里的老人大多都很长寿。至于谁发明的擂茶就不知道了,但流传最广的是刘备、诸葛亮进军湘中,遭遇瘟疫,有一老妇制擂茶祛疾的故事。还有南宋的《梦粱录•茶肆》中说‘杭州人一天吃三十丈木头’,是指南宋时杭州人口众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擂茶棍,说明当时擂茶之风盛行。”

“好在您和爸爸一直保持着喝擂茶的传统,否则像我这样生于都市、长于都市的人,恐怕见也见不到擂茶。在都市中连擂茶用的工具擂钵和擂茶棍都没有卖的,我记得家里的擂茶工具还是姑姑从老家带来的。”我对妈妈说。

“是呀。现在就算在客家人聚集的地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好多人也图省事了,把茶叶、芝麻和花生往搅拌机里一放,一按开关,一分钟就把这些原料搅好了。可是这样做出来的擂茶味道就差远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而且冲出来的茶不会起浆。还是你爸擂的好,以前每次擂茶你爸都抢着干。现在我擂的茶起浆都不如你爸做的好。”妈妈说。

听妈妈提起爸爸,我眼前浮现出爸爸擂茶的情景,他总是面带微笑转动着擂茶棍,动作熟练而有力,或快或慢。我似乎听到了“隆隆”的擂茶声,声音随着爸爸的动作变换着旋律,时而象鼓点,时而象万马奔腾。爸爸擂的茶,茶汤面上都会浮着一层厚厚的奶酪状的茶浆,喝起来细滑爽口,软糯香醇。爸爸走了三年多了,再也尝不到他的手艺了。

图片来源:网络媒体

“唉!”我叹息了一声,说:“用搅拌机搅?还挺现代化的嘛,虽然味道差了点,但是省事。”

“还自己擂吧,你那不是也有工具嘛。别看现在科技很发达,什么机器都有,但是用机器代替人工丢掉的东西可不止是一点点。知道擂茶为什么叫‘三生汤’吗?”妈妈问。

“不知道啊,为什么呀?”我好奇道。

“有人说是因为原料的缘故;有人说是因为擂茶解救了刘备军队中的瘟疫,张飞说了句:‘真是三生有幸呀’,从此人们把擂茶叫成‘三生汤’。但这些都无从考证,没有定论。我认为是因为擂茶在制作过程中,有钵、棍、火上用锅烧开的水参与,是五行俱全的。五行相生,这是上应天道,这些因素少一样都是巨大的损失;擂茶的主要原料是茶叶、花生和芝麻,这是地上生长的使人强身健体的东西,下应地道;还有擂茶过程中人的付出,你爸为什么擂的茶好喝?一来他真心喜欢擂茶,二来擂茶过程中的舂、捣、碾、磨,轻、重、快、慢,适时地加入水和盐,这都是有讲究的,需要用心的,这是人道,如此‘三生汤’。所有这些都是使擂茶香醇养人的因素。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可不能图省事把工序改了,把传统给破坏了。那是把“生”的环节给破坏了,还是‘三生汤’吗?”妈妈认真地说。

“您说的对,这可是传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呀。”我说。“您放心,我一定不会偷懒的,为了偷点懒,把老祖宗传的养生法给丢了可不划算,我还想长命百岁呢。”

“那你就多喝点吧。尤其现在疫情还没有过去,三生汤最初可是因治疗刘备军中瘟疫而出名的,最防疫可是有用的哦。”妈妈笑着说。

这顿饭我吃得可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