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被孩子“驚”到的經歷嗎?

昨天和幾位朋友聚餐,過程中一位朋友給大家講了一個她女兒和外孫的故事。

朋友說她的女兒前兩天去找她,告訴她這段時間發現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朋友的外孫)頻繁流覽奢侈品網頁,這幾天還在電腦上搜索黃金價格,小小年紀不知道要幹些什麼,有點替兒子擔心。

曾經聽朋友說起過她的這個外孫,孩子的生日是8月28日,所以上學的時候幾乎比班裡面頭一年出生的同學小了將近一歲,因此孩子無論是在接受能力上還是在寫字算術等方面都比其他同學慢,再加上孩子生性活潑好動,上課總做些小動作甚至常常“欺負”女同學,不是揪前排小女生的頭髮,就是往同學桌子裡放小蟲子,弄得老師經常請家長,朋友的女兒為此很為兒子揪心,生怕哪天兒子又惹出什麼事來。

朋友說那天聽了女兒的話,她讓女兒不要胡思亂想,她說雖然外孫平時有些淘氣,但是卻很樂意幫助同學,還常常把小零食拿到學校去跟同學一起分享,他流覽奢侈品網頁並查看黃金價格應該是有原因的,朋友讓女兒沉住氣注意觀察,有什麼情況及時溝通。結果沒過兩天女兒就激動的給她打電話說,兒子用他之前攢的壓歲錢給她買了一條金項鍊作為生日禮物,並告訴她回頭再繼續攢些錢給奶奶和外婆也一人買一條。沒等這位朋友說完,一起聚餐的朋友都禁不住誇獎她的外孫是個聰明孝順的好孩子。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這個故事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和反思,過程中幾位朋友談到自己之前也或多或少的存在類似的情況,平時也常常習慣性的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問題”上,一有什麼風吹草動立刻神經緊張,然後就會不由自主的想:“這熊孩子又要幹什麼壞事了”,“小神獸又想搞什麼名堂啊”,“這個惹禍精快把我逼瘋啦”等等……常常在未搞清楚事情“真相”之前就急於否定孩子。經過交流和探討大家體會到以後再發生類似的情況一定要注意多給孩子一個自我呈現與表達的時間和機會,看看孩子們到底在想些什麼,在做些什麼,也許最後我們會被孩子們“驚”到啦,不是“驚嚇”而是“驚喜”。那位朋友的女兒之所以之前有些擔心和焦慮,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兒子的“問題”上了,幸虧朋友的及時安慰與勸導以及相信外孫那麼做一定是“有原因的”,最終才讓我們大家聽到了一個那麼令人驚喜而溫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