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瞭解木棉嗎?它可全身都是寶。

木棉,落葉大喬木,最高可達三、四十米,廣泛分佈於亞熱帶地區。古代又名古貝、斑枝花、攀枝花、瓊枝、烽火樹等。現在是廣州市、潮汕市、攀枝花市和臺灣高雄市的市花。

木棉先開花後長葉,每年的2、3月份開花,花紅似火,燦若雲霞。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了西漢時南越王趙佗向漢帝進貢烽火樹,“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形容木棉開花時象燃燒的烈火。

圖片來源:網絡媒體

至5、6月份,木棉的果實成熟爆裂,露出潔白的棉絮,可以用來做棉被、棉襖和枕頭等。有史料記載,早在夏禹時代就有海南島人以木棉織布制衣。在蘇東坡的《書傳》中,他對《夏書·禹貢第一》的“島夷卉服,厥篚織貝”作注說:“南海島夷,績草木為服,如今吉貝,木綿之類,其紋斕斑如貝,故曰織貝。《詩》曰:‘萋兮斐兮,成是貝錦’。” 他指出“島夷卉服”是海南島人的木棉織布。《晉書·林邑國傳》中也有記載:古貝者,樹名也。其花成時如鵝毳,抽其緒紡之以作布,與紵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織為斑布。

木棉在我國遠古時從沿海一帶發端,一度是棉布紡織的主要原料,織出的布也是非常貴重的貢品,宋代李琮曾有“衣成木上綿”的詩句。約在南北朝時期,我國邊疆有草本棉花傳入,但並未傳入中原地區種植和使用,直至宋末元初時才大量傳入內地。而自元代後因草本棉花在中國內地的大量使用,木棉因紡織工序較繁瑣而退出棉布紡織行業,但在南方仍有使用,如海南島黎族的吉貝布和西雙版納傣族的桐錦。木棉纖維在光澤度、吸濕性、保暖性和輕柔性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這種天然纖維,隨著現代紡織技術的突破,如今又重新出現於紡織行業。

圖片來源:網絡媒體

歷史上最著名的木棉織物莫過於木棉袈裟了。因木棉樹的樹幹基部密生瘤刺,動物不能侵入,鳥類不能築巢,被佛教視為聖潔之物,是佛教十大吉祥樹之一,木棉做的袈裟只有能夠領會佛法要旨的人才能得到。南北朝時,達摩祖師奉師命攜木棉袈裟到中國弘揚佛法,這件法衣就成為了中國禪宗祖師達摩及其繼承人的傳承聖物。

木棉花除了觀賞,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木棉花可供蔬食、入藥。有清熱、除濕、解毒、止血的功效。木棉花期約15天左右,花落後依然紅豔不減,是南方民間祛濕解毒的好食材,既有祛濕功效,又平和清潤。以木棉花配製的五花茶清熱祛濕,有預防和治療風熱感冒的效果。而木棉的鮮花和幹花都可煮粥或煲湯,木棉粥是廣東人常用的祛濕粥。在木棉盛開的時節,人們常將落花拾回家晾乾備用。

圖片來源:網絡媒體

木棉的根和樹皮均可入藥,可以祛風濕、理跌打;樹皮在廣東被稱為廣東海桐皮,具有宣散風濕的作用,也為滋補藥,亦用於治痢疾和月經過多。木棉種子可榨油,油可作潤滑油和製造肥皂。

木棉真是全身都是寶呀,你瞭解了嗎?

 

附錄:幾種常見的木棉花食用方法

木棉五花飲

    木棉花、金銀花、白菊花、槐花、雞蛋花幹花各10~15克洗淨後,加水煮沸,放溫後當茶飲。此花茶有清熱解毒、消暑祛濕和預防感冒的作用。

涼拌木棉花

    撕下木棉花花蕊,剪掉花托和花粉頭,洗淨備用;將花蕊焯水15~20分鐘,過涼水放涼,撈起濾幹水分,加入調味料拌勻即可。此道菜可以清熱祛濕,治療痢疾。

木棉花薏米湯

    木棉花30克、薏米50克、紅蘿蔔1條、豬脊骨500克洗淨備用,在鍋內加入適量清水,先用猛火將水煮沸,然後放入全部材料,等水再開時,改用中火繼續燉一小時左右,即可以食用。此湯有清熱利濕、解暑消滯的作用,適用於夏日精神疲乏,手腳無力,食欲不振,小便不暢。

木棉花炒扁豆煲豬骨湯

木棉花60克、炒扁豆50克、蜜棗3個,陳皮5克、豬脊骨500克、生薑3片。木棉花用淘米水或鹽水浸泡片刻,再與炒扁豆、陳皮浸泡;蜜棗去核;豬脊骨切段洗淨。全部食材與生薑下鍋,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加適量鹽便可食用。此湯清潤醇和,能祛濕、利水、健脾,男女老少皆宜。

木棉花土茯苓老鴨湯

    木棉花(幹)10g、土茯苓30g、鴨肉500g、蔥15g、薑10g,鹽適量。將鴨肉洗淨焯水濾幹,湯鍋加水足量,加入食材大火燒開,再文火燉兩個小時,出鍋精鹽調味即可。此湯有健脾疏肝,祛濕止瀉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