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木棉吗?它可全身都是宝。

木棉,落叶大乔木,最高可达三、四十米,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古代又名古贝、斑枝花、攀枝花、琼枝、烽火树等。现在是广州市、潮汕市、攀枝花市和台湾高雄市的市花。

木棉先开花后长叶,每年的2、3月份开花,花红似火,灿若云霞。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了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向汉帝进贡烽火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形容木棉开花时象燃烧的烈火。

图片来源:网络媒体

至5、6月份,木棉的果实成熟爆裂,露出洁白的棉絮,可以用来做棉被、棉袄和枕头等。有史料记载,早在夏禹时代就有海南岛人以木棉织布制衣。在苏东坡的《书传》中,他对《夏书·禹贡第一》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作注说:“南海岛夷,绩草木为服,如今吉贝,木绵之类,其纹斓斑如贝,故曰织贝。《诗》曰:‘萋兮斐兮,成是贝锦’。” 他指出“岛夷卉服”是海南岛人的木棉织布。《晋书·林邑国传》中也有记载:古贝者,树名也。其花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与纻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斑布。

木棉在我国远古时从沿海一带发端,一度是棉布纺织的主要原料,织出的布也是非常贵重的贡品,宋代李琮曾有“衣成木上绵”的诗句。约在南北朝时期,我国边疆有草本棉花传入,但并未传入中原地区种植和使用,直至宋末元初时才大量传入内地。而自元代后因草本棉花在中国内地的大量使用,木棉因纺织工序较繁琐而退出棉布纺织行业,但在南方仍有使用,如海南岛黎族的吉贝布和西双版纳傣族的桐锦。木棉纤维在光泽度、吸湿性、保暖性和轻柔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种天然纤维,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突破,如今又重新出现于纺织行业。

图片来源:网络媒体

历史上最著名的木棉织物莫过于木棉袈裟了。因木棉树的树干基部密生瘤刺,动物不能侵入,鸟类不能筑巢,被佛教视为圣洁之物,是佛教十大吉祥树之一,木棉做的袈裟只有能够领会佛法要旨的人才能得到。南北朝时,达摩祖师奉师命携木棉袈裟到中国弘扬佛法,这件法衣就成为了中国禅宗祖师达摩及其继承人的传承圣物。

木棉花除了观赏,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木棉花可供蔬食、入药。有清热、除湿、解毒、止血的功效。木棉花期约15天左右,花落后依然红艳不减,是南方民间祛湿解毒的好食材,既有祛湿功效,又平和清润。以木棉花配制的五花茶清热祛湿,有预防和治疗风热感冒的效果。而木棉的鲜花和干花都可煮粥或煲汤,木棉粥是广东人常用的祛湿粥。在木棉盛开的时节,人们常将落花拾回家晾干备用。

图片来源:网络媒体

木棉的根和树皮均可入药,可以祛风湿、理跌打;树皮在广东被称为广东海桐皮,具有宣散风湿的作用,也为滋补药,亦用于治痢疾和月经过多。木棉种子可榨油,油可作润滑油和制造肥皂。

木棉真是全身都是宝呀,你了解了吗?

 

附录:几种常见的木棉花食用方法

木棉五花饮

    木棉花、金银花、白菊花、槐花、鸡蛋花干花各10~15克洗净后,加水煮沸,放温后当茶饮。此花茶有清热解毒、消暑祛湿和预防感冒的作用。

凉拌木棉花

    撕下木棉花花蕊,剪掉花托和花粉头,洗净备用;将花蕊焯水15~20分钟,过凉水放凉,捞起滤干水分,加入调味料拌匀即可。此道菜可以清热祛湿,治疗痢疾。

木棉花薏米汤

    木棉花30克、薏米50克、红萝卜1条、猪脊骨500克洗净备用,在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将水煮沸,然后放入全部材料,等水再开时,改用中火继续炖一小时左右,即可以食用。此汤有清热利湿、解暑消滞的作用,适用于夏日精神疲乏,手脚无力,食欲不振,小便不畅。

木棉花炒扁豆煲猪骨汤

木棉花60克、炒扁豆50克、蜜枣3个,陈皮5克、猪脊骨500克、生姜3片。木棉花用淘米水或盐水浸泡片刻,再与炒扁豆、陈皮浸泡;蜜枣去核;猪脊骨切段洗净。全部食材与生姜下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加适量盐便可食用。此汤清润醇和,能祛湿、利水、健脾,男女老少皆宜。

木棉花土茯苓老鸭汤

    木棉花(干)10g、土茯苓30g、鸭肉500g、葱15g、姜10g,盐适量。将鸭肉洗净焯水滤干,汤锅加水足量,加入食材大火烧开,再文火炖两个小时,出锅精盐调味即可。此汤有健脾疏肝,祛湿止泻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