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何提升自己已經掌握的那些知識並從根本上達到真正防寒養腎、強健體魄、延年益壽嗎?
如果有人問“你會防寒養腎嗎”?很多人可能會說,這誰不懂啊!但是朋友,你知道如何提升自己已經掌握的那些知識並從根本上達到真正防寒養腎、強健體魄、延年益壽嗎?本文抛磚引玉,期望能對您有所啟發。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認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濕,無泄皮膚,使氣丞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防寒
眾所周知,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易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而使許多舊病復發或加重。特別是那些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如中風、腦出血、心肌梗死等,不僅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劇上升。所以冬季養生要注意防寒。做到冬保三暖。
1.頭暖 、對於體質弱者,頭頸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會收縮,頭頸部肌肉會緊張,易引起頭痛、感冒,甚至會造成胃腸不適等。
2.背暖、 寒冷的刺激可通過背部的穴位影響局部肌肉或傳入內臟,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涼還可通過頸椎、腰椎影響上下肢肌肉及關節、內臟,促發各種不適。
3.腳暖 、一旦腳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減慢,抵抗力下降。後果是病毒、細菌乘虛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感冒。
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高級生命。大家知道“三分病七分精神”,可見精神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是至關重要的。談到防寒,我們在抵禦外界寒冷的同時,更要注重抵禦“內在寒流”對我們身體的侵害。哪些是“內在寒流”呢?就是那些負性的思想意識、情緒等,比如:自私、貪婪、妒忌、遇事容易往壞處想、悲觀、消極、疑心、焦慮、煩躁不安、恐懼、易怒等等。
如何抵禦“內在寒流”的侵害呢?就要在平時加強對自己思想意識情緒情感的“覺察”和“控制”,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以達到我們的思想健康純淨、行為適時合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環境中,在與自然、社會以及人的相處中,要善於向自然、向社會、向他人學習。
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馬的故事,當我們遭遇挫折時,如能破除和扭轉自己只顧眼前、只看局部的不完整的認知以及以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能著眼於大處,從整體上去看問題,就能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從而有效地避免外感“風邪”,真正從根本上做到“防寒”。
養腎
中醫“腎”的概念與西醫截然不同。西醫的“腎”單指人體的一個臟腑器官;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與人體生、老、病、死、生殖等緊密聯繫,腎的功能貫穿機體生命活動的始終。
《素問·靈蘭秘典論》:“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主骨生髓,主生長發育與生殖。故腎氣充盛則筋骨強健,動作敏捷,精力充沛,生殖機能正常,胎孕得以化生。
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裡,皮膚緻密,水濕不易從體表外泄,而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散佈周身,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易導致腎炎、遺尿、尿失禁、水腫等疾病。因此冬季養生要注意腎的養護。
人到中年,腎氣漸衰,因此,對於腎病患者來說養護腎氣更為重要。現介紹三種非常實用的養護腎氣的方法,平時可以經常做一做。
1、鳴天鼓
兩手掌緊貼兩耳,食指疊放於中指之上,然後食指迅速下滑彈擊後腦勺,耳中聽見如打鼓之聲,故名“鳴天鼓”,每日2次,每次30下。
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堅持做“鳴天鼓”有利於腎氣上輸至大腦及雙耳,能健腦聰耳,防治耳聾耳鳴。
2、按摩湧泉穴
足底湧泉穴為足少陰腎經的起始穴,是養生保健、防病祛病的常用穴位,每晚臨睡前用溫水泡腳後,再用雙手互搓雙腳掌,每側100次左右,以雙腳底發熱為宜,然後按摩湧泉穴3-5分鐘。
3、按摩腰眼穴
腰眼穴又名鬼眼,位於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的凹陷中,正好是雙腎在體表的投影處。做法:兩手握拳,手臂往後用兩拇指的掌關節突出部位,在腰眼穴處做環形旋轉按摩運動,逐漸用力,每次10分鐘左右,以感到酸脹感為好。這三種方法屬於保健手法,平時多按按揉揉對自己的腎臟有好處,再注意飲食,放鬆心情,對自己的治療會有很大的好處。
我們知道中醫“腎”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生理和心理兩大部分。腎的養護不僅僅是對身體的養護,根本上是要養自己的浩然正氣,慈悲為懷,與人為善,做事先考慮別人;有擔當,勇於承擔責任;能忍受痛苦;遇到困難不退縮、不妥協,敢於面對、積極解決。正氣足,腎氣才能充盈,則邪不可幹,加之輔助手段合理調養,才能達到真正養腎的作用。在防寒養腎方面做到內外兼修,雙管齊下,就能有效保證我們擁有健康的體魄安然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