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眾人中脫穎而出,得到真傳,煉就過人的本領呢?關鍵不是稟賦,不是刻苦用功,也不只是機遇,那是什麼呢?
中國民間有許多的高人,他們擁有自己的絕技,往往是選中徒弟才會傳的。那這些師父們是如何挑徒弟的呢?
媽媽曾經和我講過她的一段經歷,我記憶猶新。媽媽是一位中醫醫生,一次,她去某中醫學院進修,老師中有一位是88歲高齡的我國著名針灸大師。這位德高年長的教授,每天獨自坐著公共汽車,下車後還要走好長一段路才能來到課室給進修的學員們上課,他講的是子午流注。媽媽見老教授雖然精神健碩,但畢竟年事已高,看他每次獨自往返就想陪陪他。於是媽媽每次下課後都送老人到家門口,上課前都等在教授家門口接他去課室。
進修快結束時,一天在路上老人問媽媽:“小洛呀,我講的你都聽懂了嗎?”
媽媽說:“您講的很玄妙,我一時還談不上懂了,但我會好好用心琢磨的。”
教授說:“對,自己多看多琢磨多實踐。你要把我教你們的口訣記牢,那是我50多年的心血呀。”
聽老教授這麼一說,媽媽想起來了,有幾次上課時教授從兜裏掏出一個很破舊的小本子,一看就是有年頭了的,念了一些口訣。好在媽媽上課很認真,這些口訣都做了筆記。
想到這,媽媽問:“是您小本子上的那些口訣嗎?”
教授說:“是呀,你別看我出版了好幾本書,這些口訣不在書裡,那些書是給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讀的,主要是圍繞理論去講的。要算出任何時刻的開穴,他們得設計程式用電腦來算,還得算很久呢,等算出來了,開的穴早都換了。用我的口訣,不到半分鐘就算出來了。”
媽媽詫異地說:“那實用還得靠這些口訣呀。口訣那麼重要,我看您講的時候好多同學並沒在意呢。”
教授笑了笑,說:“那就看緣分啦。歷來師父教徒弟都是要選徒弟的。為什麼以前的學徒入門要先給師父幹三年活,然後師父根據情況再決定教不教他、教些什麼,就是因為要在日常的行走坐臥上看看徒弟的品性如何。有些人雖然聰明伶俐,但性子浮躁,急功近利,那不是好苗子。品性不行,德不配位,是不會得真傳的,搞不好還會把這一門的技術給帶歪了。我看你這學生不錯,好好學,一定記住那些口訣啊。”
媽媽在後來的行醫中用老教授教的方法治好了不少病症,包括一些疑難雜症,每每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媽媽特別感慨的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啊”。
被後人稱為“謀聖”的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據說張良是得隱士黃石公傳授《太公兵法》,學成曠世之學,輔助劉邦平定天下的。那麼張良是如何被黃石公選中的呢?
張良年輕時刺秦未成後隱匿起來。一日,張良在沂水圯橋橋頭遇到一位衣著簡陋、態度傲慢的老人,老人當張良的面將鞋脫落橋下,還指使張良去橋下撿鞋並替他穿上。張良依言恭敬照做。老人即大笑揚長而去。老人走後一會又返回橋上,約張良五日後的淩晨再到橋頭相會。五天后的雞鳴時分,張良依約而至,誰知老人已等在橋頭,見張良到來斥責道:“與老人相約為何遲到,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雞叫前就去到橋上,結果又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老人見到張良後很滿意他的態度,當即傳授張良《太公兵法》。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世外高人黃石公。黃石公多次試探張良,看到他能有克制自己,謙退禮讓,有一顆至誠之心,具有擔當大任的德行和成就大事的素質,於是傳授他秘法。張良得《太公兵法》之後,用心研讀十年,恰逢劉邦起事,遂跟隨輔佐劉邦,成就開創大漢天下的功績。
所以要想得真傳,煉就過人的本事,首先要有誠心,正所謂“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先有態度,才會有機會。媽媽講的故事我一直牢記在心,它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成功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