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得到真传,炼就过人的本领呢?关键不是禀赋,不是刻苦用功,也不只是机遇,那是什么呢?
中国民间有许多的高人,他们拥有自己的绝技,往往是选中徒弟才会传的。那这些师父们是如何挑徒弟的呢?
妈妈曾经和我讲过她的一段经历,我记忆犹新。妈妈是一位中医医生,一次,她去某中医学院进修,老师中有一位是88岁高龄的我国著名针灸大师。这位德高年长的教授,每天独自坐着公共汽车,下车后还要走好长一段路才能来到课室给进修的学员们上课,他讲的是子午流注。妈妈见老教授虽然精神健硕,但毕竟年事已高,看他每次独自往返就想陪陪他。于是妈妈每次下课后都送老人到家门口,上课前都等在教授家门口接他去课室。
进修快结束时,一天在路上老人问妈妈:“小洛呀,我讲的你都听懂了吗?”
妈妈说:“您讲的很玄妙,我一时还谈不上懂了,但我会好好用心琢磨的。”
教授说:“对,自己多看多琢磨多实践。你要把我教你们的口诀记牢,那是我50多年的心血呀。”
听老教授这么一说,妈妈想起来了,有几次上课时教授从兜里掏出一个很破旧的小本子,一看就是有年头了的,念了一些口诀。好在妈妈上课很认真,这些口诀都做了笔记。
想到这,妈妈问:“是您小本子上的那些口诀吗?”
教授说:“是呀,你别看我出版了好几本书,这些口诀不在书里,那些书是给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读的,主要是围绕理论去讲的。要算出任一时刻的开穴,他们得编程用计算机算,还得算很久呢,等算出来了,开的穴早都换了。用我的口诀,不到半分钟就算出来了。”
妈妈诧异地说:“那实用还得靠这些口诀呀。口诀那么重要,我看您讲的时候好多同学并没在意呢。”
教授笑了笑,说:“那就看缘分啦。历来师父教徒弟都是要选徒弟的。为什么以前的学徒入门要先给师父干三年活,然后师父根据情况再决定教不教他、教些什么,就是因为要在日常的行走坐卧上看看徒弟的品性如何。有些人虽然聪明伶俐,但性子浮躁,急功近利,那不是好苗子。品性不行,德不配位,是不会得真传的,搞不好还会把这一门的技术给带歪了。我看你这学生不错,好好学,一定记住那些口诀啊。”
妈妈在后来的行医中用老教授教的方法治好了不少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每每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妈妈特别感慨的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啊”。
被后人称为“谋圣”的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据说张良是得隐士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学成旷世之学,辅助刘邦平定天下的。那么张良是如何被黄石公选中的呢?
张良年轻时刺秦未成后隐匿起来。一日,张良在沂水圯桥桥头遇到一位衣着简陋、态度傲慢的老人,老人当张良的面将鞋脱落桥下,还指使张良去桥下捡鞋并替他穿上。张良依言恭敬照做。老人即大笑扬长而去。老人走后一会又返回桥上,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五天后的鸡鸣时分,张良依约而至,谁知老人已等在桥头,见张良到来斥责道:“与老人相约为何迟到,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鸡叫前就去到桥上,结果又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老人见到张良后很满意他的态度,当即传授张良《太公兵法》。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世外高人黄石公。黄石公多次试探张良,看到他能有克制自己,谦退礼让,有一颗至诚之心,具有担当大任的德行和成就大事的素质,于是传授他秘法。张良得《太公兵法》之后,用心研读十年,恰逢刘邦起事,遂跟随辅佐刘邦,成就开创大汉天下的功绩。
所以要想得真传,炼就过人的本事,首先要有诚心,正所谓“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先有态度,才会有机会。妈妈讲的故事我一直牢记在心,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