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新唐書·李泌傳》中有這樣一則忘年交的小故事。是關於素有“唐代諸葛亮”之稱的唐中期宰相李泌和唐明相、詩人張九齡的故事。
李泌小時候就已粗通儒釋道學說,有神童的美譽,當時的宰相張九齡十分欣賞他,經常將李泌請至臥室暢談。張九齡有兩個交往甚密的好朋友,嚴挺之和蕭誠。嚴挺之厭惡蕭誠,認為蕭誠是一個諂媚奸詐之人,勸張九齡遠離蕭誠。一日,張九齡忽然自言自語道:“嚴挺之太刻板耿直,不如蕭誠柔順可喜。”正要命令左右的人將蕭誠喚來敘談,旁邊的李泌聽到立即說到:“您是以布衣入仕,又因為人正直官至宰相,難道您只喜歡柔順之人嗎?” 張九齡聽後非常驚訝李泌有如此的見地,急忙鄭重其事的向李泌表示感謝,並因此稱呼李泌為“小友”,從此這一老一少成為忘年之交。
故事中的兩位主人公不愧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李泌小小年紀,就深知朋友的真諦,並能直言不諱的告誡德高望重的當朝宰相;張九齡雖身居高位,卻能知錯即改,並對當時只是孩童的李泌莊重致謝,兩位聖賢用言行成就一段佳話,留給後人擇友交友的智慧。
《論語》季氏篇曾記載: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就是說: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實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諂媚奉承的人交友,同當面恭維背後譭謗的人交友,同誇誇其談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不禁反思自己是宣聖口中的益友還是損友,自己又結交了什麼樣的朋友?現代心理學說中有個吸引力法則,是指人總是傾向於跟自己的同類待在一起;當人的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由此看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自己內心深處渴求什麼,周圍的朋友就是什麼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