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夫妻間看似在互相誇耀自己的功勞,背後卻隱藏著需求和期待呢!

晚飯後,一家三口去小公園散步。我和先生討論起各自在家裡的分工,說著說著,我們都開始自誇起來。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我說:“你看,我每天早晨6點多就上班,在單位忙了一天,傍晚6點多回家,我足足工作將近十二個小時呢,有時到家還要馬上做飯,我多辛苦呀!”

先生說:“我也沒閑著呀,每天不都是我接送孩子,有時孩子三點多就放學,我的工作都耽誤了呢!”

我不滿的說:“兒子三點多放學回來,你也不讓孩子抓緊寫作業,寶貴的時間就讓孩子瞎玩了,我回來還得輔導孩子功課。”

先生一臉無奈:“我也有很多工作呢,哪有時間總指導孩子,我能接送孩子已經不簡單了!你說你回來做了很多,可你做事哪有我細緻呀,衛生死角你打掃過嗎?電話費、電費、水費你交過嗎?這些事兒不都得我想著?”

我正思考著怎麼回懟先生,兒子在一旁主持公道起來:“爸爸媽媽,我說一句話,您們肯定都不爭了…”

我和先生一起饒有興趣的問:“什麼神奇的話語,有這麼大的威力,說來聽聽”

兒子狡黠的笑著說:“我看呀,您們就別爭功啦,您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為咱們家庭做貢獻嗎?”

我和先生一起開心的笑起來,我讚賞道:“兒子呀,你說的太對了,我和爸爸做的一切都是為咱們家越來越美好呢,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哪裡用互相爭功呢,看來剛才爸爸媽媽的目光只局限在自己做了什麼了,忘了我們的目標了,幸虧你提醒我們,讓我們不忘我們的初心。”

兒子自豪的笑了。這時爸爸又問:“那你知道我和你媽媽剛才自誇的背後意味著什麼嗎?”

兒子想了想,說道:“我猜您們是想讓對方誇您吧!”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我不禁佩服起這個小孩來:“兒子,你眼光獨到,分析的很有道理呀,每個人語言和情緒的背後深藏著人們的需要和期待呢,我和爸爸互相期待著對方看到我們的付出,並給予肯定和讚賞,當期待的事情沒有出現時我們就會用語言提醒對方,再沒收到回應,甚至會產生不滿情緒呢!”

先生隨聲附和到:“真是如此,看來我們不能被語言矇騙,要透過語言看看語言背後自己與他人的需求是什麼,那樣我們就不會互相指責了,而會求同存異、想辦法滿足雙方的需要啦!”

我和先生相視一笑,拉著似懂非懂的兒子的手,大踏步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