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找准方向,專注行動,結果順其自然。
今天在幼稚園實習當班,一位小朋友中午突然生病,需要被臨時接走,孩子姥姥開車來接他,這位小朋友是中國人。姥姥接上孩子,把孩子放到車後排寶寶安全椅之後,又返回幼稚園說,孩子把自己鎖在車裡了,因為孩子拿著車鑰匙呢,姥姥一著急就說了中文。這時候我在院子裡,其他員工問我會不會說中文?我說會,其他員工讓我幫忙跟姥姥交流,姥姥說請我給孩子媽媽打電話,讓她過來解決問題。
這時候我請姥姥進去,姥姥說:“車邊不能沒有人看著孩子”。我就出了幼稚園到停車場看著孩子,我在車邊上與幼稚園裡邊的人我們彼此能看見。為了安全起見,我試著開車門,沒打開。我轉到小朋友坐椅的那一側,看見姥姥並沒有把孩子這邊車門關到位,留了一個小縫。我就試著拉了一下車門,還是沒打開。鬆手再次試著開,聽到可能是車感應到了,感應到有人拉車門,“嗶嗶嗶”的從裡面有聲音傳出來,之後車門就開了。大家緊繃的心鬆開了,皆大歡喜,問題解決了。
當時事發突然,我只是想不要讓生病的孩子自己待在車裡。事後總結並在幼教群裡交流,提到我能否出幼稚園到停車場看著孩子時,有經驗的人回復:按規定實習生不能出幼稚園履行職責,應由孩子房間負責老師來做。因為今天事情順利解決了沒有後遺症,一旦出問題,幼稚園在職責上說不清,也會給我這個實習生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我很感謝群裡各位誠懇的對待讓我長了見識,如果不是碰到這樣一件突發事情,我不可能在規則上有這麼細緻的瞭解,這對我全面學習掌握幼稚園的規則與把握自己的言行是一個很好的提醒與幫助。同時,也引起我的思考,在突發情況與規則衝突時,我們該怎樣處理更好?我是否還要延續今天的做法?
我想起“拉鍊大王”基田忠雄說過,“如果我們能散佈仁慈的種子,給別人以仁慈,仁慈就會迴圈給我們,仁慈在我們和別人之間不停的迴圈運轉。”我體會做事首先要有仁慈的方向,我幫助孩子解除被困車裡的情況就是今天仁慈的方向。在場的每個人都能看見,我們都能感受到,體驗到,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與行為實踐自己幫助孩子的善意。所以今天我很高興做了件善事,發自本心見自本意做的事,就是自己該做的仁慈的事。
相反不懂變通、僵化認知的人可能會走入困境甚至絕路。我想起看過的一個故事:講的是一架客機在沙漠裡失事,倖存十一個人。而這十一個人中有教授,官員,商人和軍官,還有一個是傻子。在沙漠中攝氏50多度的高溫下,如果沒有水,很快人就會脫水而死,所以倖存者都去找水。但是當他們在沙漠裡看見一片綠洲狂奔過去的時候,綠洲卻瞬間消失了。如此數次,十個人被“海市蜃樓”這種現象折磨的失去了希望,放棄了找水而等死。
而那個傻子沒有想法,但是他知道口渴,他需要喝水。所以在人們放棄找水後,他還在不停的找水。最後他爬到一個沙丘上找到了水,他呼喊著“水、水”時,卻沒有一個人理會他,在那十個人的認知中,傻子不可信。三天之後,當救援人員找到他們時,發現除了傻子還活著,其餘的十個人都死了。傻子不懂什麼叫海市蜃樓,不懂什麼叫欺騙,也不會猜疑,不會自我決定放棄找水等死。而那十個人和傻子形成鮮明的對照,是他們聰明的大腦一個接一個的想法把他們推向了絕路,傻子因傻得福,傻救了他的命。這是不是老子講的“絕聖棄智”的一層含義呢?
傻子活下來的事啟發我,當時我做這件事的時候沒有多餘的想法,只是想辦法打開車門,讓孩子減少在車內單獨待著的危險。這次實踐讓我體會到不帶多餘想法處理問題時,所有的規定、困難都不會阻擋事情的本來走向——仁慈的運轉,我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積少成多,善行不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