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包含十分豐富的內涵,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精髓所在。
中國的春節也是中國新年,是華人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為什麼每一年的大年初一都不相同?我們就得來談一談中國的曆法。中國的曆法又叫中曆、漢曆,民間也稱陰曆、農曆。
中國曆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包含十分豐富的內涵,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精髓所在。中國古代曆法除對年、月、日等曆日的安排外,還涵蓋對日、月、五星運動的研究、日月食的預報、恒星位置的推算等內容,幾乎包括了近代天文學的大部分內容。
《易經•繫辭》中記載:“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傳說伏羲創造了甲曆,甲曆可能是我們中華曆法的始祖。《尚書•堯典》中記載了堯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赴東、南、西、北四方,各司春、夏、秋、冬四時以“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農曆陰陽合一的曆法規則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推行沿用至今。曆法對中國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如對農牧業、天文學、社會學、中醫學、哲學、數學等都起到過重大作用。中國曆法是在長期天文觀測的基礎上制訂出來的。對人類的生存影響最大的天體是太陽和月亮,中國古人認為“陽積精為日”、而月亮為“太陰之精”。因此中國農曆是一種基於陰陽,結合五行學說而制定的曆法,不同於現在通用的西曆只考慮太陽運動規律的紀元方法。
中國曆法有其顯著的特點,包括節氣的劃分,設置閏月,用干支紀元等,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觀和整體觀的指導下,曆法是包括天文學、中醫學在內的中國古代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節氣
農曆的二十四節氣分別對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每年的節氣時間相差不大,但都需要觀測、計算。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月首的稱為“節氣”, 月中的為“中氣”,“節氣”和“中氣”合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按天文、氣候和物候的季節性賦予有特徵意義的名稱。每個月份必須含有一個特定的中氣。如正月必須含雨水,二月必須含春分,三月含穀雨等等,凡不含中氣的月份即定為閏月。
節氣的劃分體現了太陽的運動規律,太陽的運動產生了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主宰著大地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周而復始,迴圈不休。
《素問•五常政大論》說:“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中醫講天人相應,因此天與人同象。自然界通過節令控制四時的陰陽消長,人體也有一套主宰自身的“神機”和使自身與天地節律同步的機制---“氣立”。不同的節令到來,人體與外界聯繫的“氣立”負責與外界建立聯繫,協助“神機”完成人的生長壯老的過程,維護身體的健康。
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闡述了春夏秋冬四季應該如何順應天地之氣而適時養生。如果“反順為逆”違逆天氣,那就是從內在格殺自己,輕則會得病,嚴重的甚至導致死亡。這就是“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為內格。”
如“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氣使萬物生長,生根發芽,因此民間多在春天婚嫁,借春天之氣象生兒育女,繁衍子孫。
如果沒有某個時節的氣,也不會有那個時節的象。如冬天沒有春氣,自然界就不會繁花似錦,所謂“氣止則化絕”。現在許多人在炎熱的夏天喜歡喝冷飲、吃雪糕,這是有違節令的行為。外界是烈日炎炎,卻將寒冷的“冬象”吃進體內,只圖一時痛快,卻打亂了自身“氣立”的運行機制,是對健康十分不利的。另外,隆冬時節,冬主收藏,是“緊閉堅藏”生機潛伏的季節,應該“無擾乎陽”、“去寒就溫,無瀉皮膚,使氣亟奪”。可是有些人卻盲目地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因而做劇烈的運動,使皮膚腠理大開,汗流浹背,不僅擾動自身的陽氣,而且讓邪氣侵入。不僅不能達到鍛煉身體、有益健康的目的,反而使身體受損。
因此,《素問•五常政大論》告誡說:“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是說不要用人力來代替天地的氣化,不要違反四時的運行,必須善於調和保養,耐心的等待天地正氣的到來。這就是岐伯說的“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能這樣做的人就可以“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