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分享生活中的收穫。
一天辦完事已過晚八點,和幾位同行者走進飯館吃飯。當我左手拿起一隻碗,右手往碗裡盛湯時,我的左手不自覺的微微顫抖著。看到此情景,在座的一位深受大家愛戴的大姐開口說:“你看見你的手在抖動了嗎?你的父母是做醫生的,在生活中你會接受很多概念的影響並在家族中承傳,你要對自己的這些細微傾向有所覺察……”
我當時的思想隨著大姐的話,直接切入了關於“顫抖”的回顧。我母親是醫生,從我沒上小學開始就得到各種醫學知識、醫學名詞的灌輸與薰陶,並且還有實踐。對這些我都毫無分辨的照單全收,內化為自己的潛意識。
記得與顫抖對應的疾病之一叫做“神經衰弱”,不說其他症狀,“顫抖”作為症狀深深留在我的腦海中。因為母親年青時曾經“神經衰弱”過,我習慣於看到她拿著筷子的手微微顫抖的樣子。不僅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會用這些已經在我腦海裡形成的觀念作為標準衡量周圍的人是不是可能“神經衰弱”了,還會用這些醫學概念開玩笑,比如哥哥的手受傷手術後恢復時的顫抖。甚至用這些觀念來對照自己出現的身體狀態,認為左手有時顫抖是左側機體力量與控制力減弱了,完全形成一種醫學化的條件反射。被潛在的概念化的觀念控制了自己的思維與身體,以致近年來左手就會表現出來不自覺的“顫抖”。回看關於“顫抖”的過往,看見被概念化的灌輸、觀念潛移默化的形成與發展強化的過程,及其反作用於自身的層層放任狀態。今天吃飯隨著細心大姐的引領,使我認識到了釋放出來了這些外來的被灌輸的醫學概念。
內省了“顫抖”,繼續吃飯。吃完結帳,我與另一位在打包剩菜。當我左手端起一隻盤子裝盒時,大姐又說:“你看這不挺好的,你的手沒有抖。”所有的人和我都看到了我的左手穩穩當當的端著盤子一點都不抖。
看到左手盛湯時的“顫抖”與打包時不抖的變化,我頓時明白了什麼是信什麼有什麼的含義。科學發展到今天告訴我們,人類生活在能量中,每個人自己都在創造著自己的現實生活。當自己內心認可某個想法或概念,認為它是你,朝著它努力並行動時,就在調動萬能的力量把它變現為自己生活中的“現實”。當我接受“顫抖”的概念、並外化為語言,行動,就是創造自己認可的“現實”過程,它是在我的感受、思想、語言和行動中組合而來的能量結構。醫學名詞認知就是播種在頭腦這片土地中的種子,然後聚集能量為外部世界,表現出左手“顫抖”。宇宙的能量就在大腦思維的引領下定向流動,構造成現實的一切,人人如此。這種能量的構成符合宇宙同性相吸同頻共振的法則,這就是信什麼有什麼,想什麼成為什麼。並且還可以有多種組合與表現,假如我的內心深處有不希望“顫抖”發生在我身上的想法,那就是把害怕“顫抖”的種子播種在頭腦中,組合成新的“顫抖”形態。“顫抖”與不抖,昭示出一念之差結果不同,自己的因素可以改變環境。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中的各種概念,一直通過這種形式給每個人洗腦,設法進入人的潛意識,從而使你成為它。
當我思想中開始反省推翻原來根深蒂固認可的“顫抖”存在,就像一縷陽光穿透迷霧,播下光明的種子,使頭腦空明如洗,於是使原有的能量組合的外化表現回歸自然,重組為手不抖。所以需要自己時時保持清醒敏銳的覺察,才能不反彈回去。
感恩有這樣一位可敬可愛的關注我的大姐當場提點,讓我看到了自己有不要“顫抖”的目標而隨著行動了,所以最後的不抖,是認知變化與身體合一的展現,也是科學宇宙觀的一次實踐,使我在生活這座大課堂中得到日日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