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为什么能够“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我们如何重新看待朝代的更替?
一直很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特别是李煜亡国后,他被俘虏到宋朝都城汴京时写于此地著名的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雕栏玉砌”“朱颜”这些美好的意象无一不是亡国前美好的回忆,如今则是“…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发了作者国破家亡、囚居异邦的愁苦之情,这种生命遭遇不如意时,内心的愁苦深深的感动了我,不过感动之余,我心中却总有一抹遗憾挥之不去,可惜李后主是个亡国之君。
近来读了蒋勋先生的《蒋勋说宋词》,终于释然了。书中说道:“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要让一个文人亡一次国,然后他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句子。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事件,李后主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有点轻浮,有点淫乐的状况转到那么深沉。亡国突然让这个聪明绝顶的人领悟了繁华到幻灭的过程。” 李煜出生于安定富有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富三代,他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倍受宠爱的多情男子。据记载,李煜天性纯孝、好生戒杀,为政重仁慈、宽刑罚,每有死刑论决,莫不垂泪。宪司章疏如有过错,李煜则寝食难安,并多次亲入大理寺,审查狱案,释放多人。这样一个养尊处优又天性仁厚的皇帝,突然亡国被俘,可想而知这种巨大的变故,这种身份的天壤之别给李煜带来了多么深的悲哀与痛苦。我想恰恰是这彻骨的痛与愁促使李煜思考生命的过往,领悟到了生命的变幻和无常,他用词抒解生命的情怀、抒发对生命的感悟,不但改写了词的发展,如王国维所说 “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如此看来,生命过程中无论是美好的经历,还是痛苦的经历对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都是给予这个生命的一种滋养,一种成就。如果能够以这样的思维方式面对自己经历的无论喜悦、烦恼还是痛苦,我发现我自然不会生出怨恨、愤懑之心,取而代之的将是用无比感恩之心无条件的接纳命运带给我的一切,并借此圆满自己的生命。
如果能够以这样的思维方式重新看待我们的历史,不再只用狭隘的政治的角度看待朝代的更替,我发现我不再认为李后主或宋徽宗是亡国之君,是带有原罪的,而会看到李后主的被俘改写了词的发展方向,宋徽宗的被掳北上是将中原的文化传播于外族,看到他们用痛苦的经历化作文学和艺术上巨大的成就与贡献;我不再觉得唐朝的“开僵拓土”的是蓬勃的,伟大的,宋朝的“逢打必输”是“积弱不振”的。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特征,每个朝代都似一个庞大的,与众不同的,带有自己生命特征和生命色彩的巨大生命群体,为我们贡献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