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解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出自《礼记·玉藻》。现代爱玉戴玉者人数众多,怎样才算“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呢?让我们听一位三十多岁的小伙子昨天讲的一个故事:
这位小伙子住家附近有一间不错的浴室,可以一边洗浴一边让人把玩散放在其中的雨花石,小伙子很是喜欢把玩。一次冬日天冷又去这间浴室,小伙子按捺不住喜欢之情,就顺手挑了两块漂亮的雨花石带回家,放在自己养水仙的花盆中,想每天欣赏它们。当时没有想那是公共场所的东西不该拿,只是喜欢就拿走了。
之后过了几个月,一天突然看到那两块雨花石,意识到那不是自己的东西,应该送回去。虽然别人看不见,别人不知道,但它不是你的东西,对这种公共类资源,自己拿了,可能觉得顺手牵羊无所谓。再深思,在单位是不是也有多占多用的问题,而不是多付出多奉献呢?拿雨花石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当的,意识到了就应该纠正送回去。但苦于不常去浴室,只是想着而没有行动。
直到昨天他讲这个事的前几天,他清楚的意识到,必须专门送一趟雨花石了。于是时隔一年多,那两块雨花石终于回到了它们原来呆的地方。对此事小伙子感慨的说:“这真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也是真实的转变过程。那两块雨花石红红的带有纹路,非常漂亮!因为漂亮而想据为己有,这是动了贪念。即使没拿走,那个想拿的念头本身也是很可怕的,‘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我在为小伙子高兴之余,还看到送回雨花石的意义。如果把人的思想念头隐喻为石头,那么像小伙子一样修正自己不正确的念头,就是在主动改变这块石头使它升华为美玉的行为。如果能不断觉察纠正头脑中不好的思想念头,是不是形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思维操作,而让那些头脑中存在的石头转化成美玉了呢?雨花石,是让我们遇石而化为美玉,多好的开示啊,多好的“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内涵展示。这样我们就能在外在佩戴美玉的同时,把自己的成长,与玉所代表的光滑、细腻、色彩温润、明净、纯洁的自然属性,及玉所寄托的中华民族的品德、智慧、情感的人文精神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了。神话传说“女娲补天”中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如果我们每天在思想中像小伙子一样化顽石为五彩石,就是在炼石补自己不完善的天,人人岂不都可成女娲?
小伙子的了不起之处还在于他具有“君子必慎其独也”的精神。他在独处时,即使别人看不见,听不见,也是谨慎不苟,以道德约束自己。在无人监管没被发现的情况下,知错就改,坚信自己的信念按照它行为而不做任何错事。以诚心不自欺,以虔诚谦虚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才是人应该有的天人合一的状态。也是对“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一种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