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既胸怀大志又拘小节?
读了《学习与实践的一点思考》一文,有许多感触,文中所提的“轮扁斫轮”的故事,让我想起来《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已经不是道本身。
文中提到“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真正的智慧是一种感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从中看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再多的知识也不能代替实践。去践行真理,从中所获得的自己的体验才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才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是他人代替不了的。所以轮扁七十岁了仍然自己做车轮,实践或说修行是不能假他人之手的,是要躬行不殆的。
文中提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东西方思想差异的研究上,有著名哲学家就把这种东西思想的差异解读为西方的数和东方的度的差异,‘数’是比较抽象的,比较精确的,而‘度’是一种恰到好处,是一种平衡,不讲究精确性。”中国人讲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有“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至于你具体如何去“渔”、能“渔”得怎样,那是要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和发挥的。不断地实践形成自动的机制,自然达到化境,就象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
曾经看过一个笑话,说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一幅画价值千金,是才子中的翘楚。一时间“唐伯虎”就成了一个标签,出现了许多“唐伯虎”,“卖菜的唐伯虎”、“打铁的唐伯虎”、“掏粪的唐伯虎”……。“唐伯虎”代表了一种境界,行行出状元,达到此境界有不同的路,不同的“唐伯虎”有不同的特点,不可相互替代和比较。如果回答“如何成为唐伯虎?”这个命题,答案应该是无穷多个。这种情况不是西方思维的精确性可以说明的。
西方思维比较抽象和精确,抽象是一种思维上的操作,并不是实践,思维可以天马行空,但要贯彻于现实世界还需要通过实践的行为。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城邦,与广大的中国大陆上的氏族部落不同的是,在各个岛屿上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族群要和平共处,需要达成共识。因此西方人奉行契约精神,契约是必须遵守的。因此西方人喜欢找一种公共的准则、模式,去遵守它,若是没了这种标准也就无所适从啦,而这却是人搞出来束缚人的东西。现代人深受西方思维的影响,固有的思维模式成为我们看问题的底色,而这恰恰是要我们深度觉察的东西。
但是西方文化的精确性与东方文化所讲的格物致知有类同之处,许多西方的先哲们就是以他们敏锐的眼光、细密的思维发现了许多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从而带给人们思考和反省。
因此,如何将东西方思维共融来指导我们日常的生活是《学习与实践的一点思考》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思考,就是如何做到既胸怀大志又拘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