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講臺上站到最後一刻是我的心願。

对于“先生”一词,始于《诗·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撰:“先生,首生也。”其字面意思是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其引申含义是指先接触陌生事物的人。而在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达者为先,师者之意。自明清以来尤其是在近代,先生一词大多用作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许多老师,他们性格不同,风格各异,在我们生命的不同阶段给我们打下了不同的印记。从小学、中学、大学直至走上工作岗位开启各自不同的人生,老师们当年的一颦一笑,讲台上的某些言谈话语总能在不经意间闪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心灵的温暖与慰藉。

多年后,当我们再次回到母校时会感叹时光的飞逝与无情。当年意气风发的老师们大多都已白发苍苍,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含饴弄孙安享晚年,而有些老师已因病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总能惊喜的见到那么几位老师,多年来一直坚守三尺讲台,在教学的一线默默耕耘,不舍得离开他们的学生,他们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和追求,用陕西师范大学章竹君教授的话来说“在讲台上站到最后一刻是我的心愿”。看到最近教育部新闻办一篇题为《93岁仍坚守讲台,94岁捐出全部财产……他们,是真正的“先生”》的文章,感慨良多。

文中提到清华大学张礼教授,虽然已经是93岁高龄,但他依然精神抖擞坚持上讲台授课,每当他感到有些疲惫的时候,他都会对自己说“一定要努力”。就这样先生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71个春秋。如今他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这让张教授倍感欣慰。他说:“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著名的古典诗词研究学者94岁的叶嘉莹先生将全部财产1857万元捐献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用来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君子忧道不忧贫”执教七十多年,叶教授总是把自己喜欢的诗词介绍给年轻人,从不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烦恼,被大家称为“穿裙子的士大夫”。她说“我自己内心有我的理想、有我的持守,我觉得这样我就活得内心很平安也很快乐”。

陕西师范大学的章竹君教授是陕西师范大学名副其实的“网红”教授,他开设的课程十分火爆,短短几秒钟,几十个选课名额就能被抢光。虽然他每次站在讲台前总是意气风发声音洪亮,但是他却是一个装了4个心脏支架,患有严重痛风的老人。他说:“在讲台上站到最后一刻是我的心愿”。

以上几位老教授人们完全可以称他们为“先生”,因为他们德高望重,因为他们淡泊名利,更因为他们一生对教书育人的坚守。

然而,更令我感慨的是看到最近一篇《小崔彻底曝光了这个人,背后却令国人震撼万分……》的文章,让我对“先生”一词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文章提到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在他的《实话实说》节目中采访了一位出身富裕家庭,毕业于美国名校,现于中国甘肃省东乡自治县执教的美国人丁戴维。

丁戴维自从到海拔2600米的东乡县任教后不领一分钱工资,住在一个没有暖气、没有电视、没有抽水马桶的13平方米房子里,平时吃饭以不饿死为标准,穿着一双破旧的烂鞋,为东乡教育事业四处奔波,在他的努力之下,东乡县终于通水通电,还相继新建了11所学校。他将孩子们视为珍宝,也同时收获了孩子们最真挚的爱。如今50岁的他已在中国待了24年,生活却始终清贫。然而他却正在准备去一个更贫困的地方去当老师,因为他的信念就是:教育要到最需要教育的地方去!他说:“我要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

一个美国人,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做了我们很多中国人应该做却没有勇气做的事。他用身体力行向大家展示了“先生”一词的真正含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再过两天就是我国第34个教师节了。在此,谨以此文向那些为中国教育事业默默付出的所有“先生”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